根据现有考古材料、史书文献及其他材料记载,云南的纺织历史,可大致划分为新石器时期、青铜时期以及西汉至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这种分期方法与我国中原地区的纺织发展进程相近,不仅显示了纺织生产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的一般规律,也说明了云南自古以来和内地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纺织技术方面的交流。至于云南少数民族纺织技术的现状,由于地处边疆,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加之各种历史原因,各民族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纺织技术也因此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一般说来,与内地交通便利,经济文化交流较多的地区,纺织技术水平就高一些,相对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的边远山区的民族,他们的纺织技术水平就低一些。另一方面,云南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植物资源差异都很大,人们对纺织原料(包括植物和动物纤维)的不同选择,也就带来原料的加工方法、纺织工具和工艺流程的差异。这种种因素便得现代云南各民族的纺织水平高低不同,纺织技术各各不一,呈现明显的多样性,从而展示出一步一常生动具体、又比较完整的、从最初的起源、原料地获取到纺织工具和纺织技术,按循序渐进的规律不断发展的人类纺织历史进程图,其中又处处闪现着云南民族独具的特点。 古代人类纺织技术的发展,一般都可大致分为原始手工纺织时期、手工机器纺织形成时期、手工机器纺织发展时期。原始手工纺织时期大体相当丁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以采集原材料为主和以培育原材料为主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人们就地取材,靠采集野生的葛、麻、野蚕丝和猎获的野兽毛皮等,全部用手搓、绩、编、织。在后一个阶段,人们学会了种麻、育蚕、养羊等,能利用纺轮、打纬刀、梭等较多的纺织工具,但都是手工劳动,还没有出现传动装置和相类似的机械。 现代云南民族的纺织原料大多为妇女们亲自采种、培育,如种麻、植棉、养羊等。也有一些民族就地取材,采集野生植物纤维,如荨麻、树麻、火草等。自己有独特的采集和粗加工方法,其中对火草等草类纺织材料的利用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据史书记载,在距今400年前,云南民族对火草的纺织技术就已经比较完备了。 现在,云南民族中还普遍存在着对纺织原料完全用手工搓、绩、编、织进行加工的情况。例如在哈尼族、傣族、纳西族等民族中盛行的吊挂式编带技术,其穿经挂纬都是手工操作。这种吊挂式织带技术可作为与纺织起源有关的实例(即服饰文化源于“带子”的一种说法)。而手工机器纺织形成时期,在我国相当于夏至战国时期,也可以认为是青铜时期。 在这个时期,纺织工具逐渐演变为具有传动结构的机械体系,出现超车、纺车、织机等手工机器。人手参与一部分加工动作,同时人力也是机械动力的来源。如此的机器虽然结构比较简单,且以竹、木材料为主,但生产效率已有较大提高。第三个时期是手工机器纺织发展时期,相当于秦、汉到清木时期。这时手工机器出现多种形式,如绨车、纺车从手摇式发展成脚踏式,由单锭发展为复锭式、多锭式,织机也由手工操作的摇机发展为采用“蹑”升综开口的斜织机,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总而言之,对于这三个不同时期所采用的各具代表性的纺织工具,云南少数民族既经历了一个相似地对工具不断改进、更新的发展过程,又存在将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工具交错使用的现象。例如,云南民族在纺纱时,纺轮、纺车往往并用,并使用各种绕纱机具。他们现在仍大量使用形状各异、质地多样的纺轮,常见的陶质、木质、石质、金属质的以外,还用一种特殊的豆科植物的硕大果实做成独特的纺轮。纺轮的使用最早,也最广泛,为纺具之祖。 而,继纺轮之后,出现了手摇车。手摇车史称纫车,它在内地早已罕见,但在云南却大量存在。它的发明和使用,是纺织史上的一个进步,因其突破了纺轮的垂直呈平面旋转的老形式,把旋转方向改为立面旋转,从而不仅加快了纺的速度和效率,操作者还可以坐着操作,减轻了劳动强度。继手摇车之后,又相继出现了手摇单锭纺车、多锭纺车以及脚踏多锭纺车等等,它们在现今的云南也同时被人们使用,只是不同民族按各自传统习惯有所偏好。